近年來,荊門市緊緊圍繞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高新技術產業的攻堅突破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的整體提升。202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56.3億元,同比增長18.7%;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2.6%,較上年提升3個百分點。
堅持“鏈式”思維,厚植產業集群優勢。聚焦產業基礎好、科研優勢強、市場前景廣的高新技術產業,完善“鏈長+鏈主+鏈創”聯動機制。
一是“鏈長”統籌,產業特色再聚焦。圍繞構建“4211”現代產業體系,遴選新能源新材料、汽車與智能裝備等6條富有荊門特色、鏈條無縫銜接的重點產業鏈,建立“鏈長”工作責任制,推動上下游整體聯動。目前,每條主導產業鏈均建立了“一名市級領導、一名龍頭企業負責人、一家龍頭企業、一個牽頭部門、一支專家團隊,一份發展計劃、一套支持政策、一個工作專班”的“八個一”工作體系。
二是“鏈主”引領,產業實力再提升。堅持盤活存量、挖掘增量,支持“鏈主”企業擴規裂變、做大做強。2024年,全市入圍湖北省高企百強、民企百強的企業分別達到5家、6家,荊門石化、億緯動力、長城汽車、格林美、新洋豐產值分別突破420億元、440億元、330億元、300億元、180億元。在“鏈主”企業帶動下,中小企業茁壯成長。2024年,全市國家級、省級成長型產業集群分別達到2個、15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5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671家,同比分別增長25.74%、40.66%。
三是“鏈創”協同,產業創新再強化。搭建荊門科創供應鏈“天網”平臺,繪制鋰電、石化、磷化產業技術創新供應鏈圖譜,放眼全國尋求科創資源。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協同創新平臺,解決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其中動力電池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建以來,共網絡鋰電企業28家、解決技術難題36個。推動國家級、省級重大創新平臺共建共享,格林美國家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億緯動力儲能與動力電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分別為上下游企業提供實驗和檢測服務1000余項、3.6萬余項。
堅持創新驅動,提升產業轉型質效。以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一是鏈群聚合,加快產業能級提升。探索“一企帶一鏈、一鏈成一片”發展路徑,依托產業“龍頭”延鏈、補鏈、強鏈,培育集群發展優勢。鋰電產業方面,先后引進恩捷股份等企業59家,基本形成“基礎原材料制備—關鍵部件生產—電芯制造及模組封裝—電池產品應用—廢舊電池回收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產業鏈。荊門躋身全國鋰電產業特色城市前三強,動力儲能電池產業集群獲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024年,全市鋰電產業產值突破600億元,產能達188.6GWh。
二是實數融合,加快數字轉型提質。圍繞重點產業鏈,實行“一鏈一庫一園一方案”,即一條產業鏈,建立一個行業“智改數轉”智庫,制定一張推進路線圖,部署實施一套行業特色數字化解決方案,提升行業整體智能化水平。
三是企校聯合,加快技術創新提效。堅持以“用”為導向,企業出題、高校答題。截至目前,全市建設省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40家。2024年,省內外高校院所共與本地企業簽訂技術合同104項,幫助解決技術問題128個。
堅持借力借勢,整合產業發展資源。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面向全球全國引人才、引技術,有效彌補本地科創資源不足的短板。
一是借船出海,布局離岸創新。按照“研發在武漢、生產在荊門”“孵化在武漢、落地在荊門”模式,建設荊門科技創新(武漢)離岸中心,打造研發實驗中心、招才引智中心、企業孵化中心、成果轉化中心,項目于2024年底投入運營,首批簽約入駐企業14家。鼓勵企業走出去建立研發機構,中航特飛所、億緯動力、京山輕機、亨迪藥業等在武漢設立研發中心,中集宏圖等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
二是借梯上樓,實現供需對接。支持初創企業通過線上平臺、科技服務機構,有效對接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全市1541家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在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發布需求783項,對接成功250項。拓達科技通過天網平臺,柔性引進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崔彥斌教授團隊,解決活性炭微波再生及污染控制關鍵技術難題。
三是借雞下蛋,轉化科技成果。堅持搭平臺、暢渠道、建機制,推動“四鏈融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加快轉變為產品、落地為產業、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李培武院士“ARC微生物菌劑提質固氮耦合技術”成果在新洋豐轉化,首年推廣使用面積超過50萬畝。